9月26日下午浙商证券证交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景观楼大厅,摆放着教授的遗像,北京大学在这里设置了缅怀台,悼念当地时间9月23日,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
对很多建筑与景观设计行业之外的人来说,此前或许并没有听过俞孔坚的名字,但是你可能无意间就去过由他主导设计的公园、公共绿地,如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西安雁南公园、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同行眼中,俞孔坚是国内乃至国际建筑与景观设计领域中“明星”一般的存在。
这些天,人们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悼念俞孔坚,回忆和俞孔坚之间的故事。有人翻出了38年前和俞孔坚一起拍摄的老照片,有人说自己发表在学刊上的论文是由俞孔坚修改的题目,还有人把鲜花放在俞孔坚曾讲过课的大树下。
【悼念】
在北大俞孔坚讲过课的大树下
摆放着鲜花和照片
“现在都不敢相信俞老师已经走了,真希望这就像一场梦,醒来发现这并不是真的。”26日下午,俞孔坚去世前还在带的一名博士生说,“现在站在这里,感觉他讲课的情景就在几天前。”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景观楼,位于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隅,相比于很多学院所在的建筑,这里看上去并不显眼。
从26日下午开始,俞孔坚教授治丧委员会在景观楼的一层大厅,设置了缅怀台,俞孔坚教授遗像摆放在大厅中,几支菊花被摆放在遗像前。人们在本子上写下对俞孔坚怀念的话语,有的人写完后站在一旁默默流泪。
▲北京大学内设置了俞孔坚教授的缅怀台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摄浙商证券证交所
景观楼的二层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很多学生正在这里学习,走廊里的墙上,贴着历次学术讲座的海报,这其中不少是俞孔坚在世界各地所进行讲座、主旨演讲的海报。二层的户外有一处露台,中间的空地上种着一棵大树。“俞老师以前常在这里讲课,和学生交流,他喜欢让学生和自己团队的人走出户外,去项目现场,去接触当地的人。”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一名学生说。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走廊里,依旧贴着俞孔坚在各地讲座的海报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摄
在这棵大树下,摆放着一张照片,是俞孔坚之前在这里上课时的情景,照片下摆放着几束鲜花。
▲俞孔坚曾经授课的大树下,摆放着曾经的照片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摄
据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网站25日发布的介绍,俞孔坚1980年进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学习,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2年赴美深造,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SWA集团从事设计实践。1997年,他毅然归国投身祖国教育与科研事业,受聘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去年1月,俞孔坚曾在北京林业大学进行过一次演讲,他当时说,1980年时,在农村生活了17年之后,他通过全国高考作为一个“土人”进入大学成为了园林专业的第一批学生。他后来也将自己创办的国家甲级设计机构起名为土人设计。
“俞老师比较重要的就是大脚美学和海绵城市等理论,当然这里面有些曾经有过争议,比如他曾经说苏州园林像‘小脚’模式,很多时候并不适合现代城市,而需要用‘大脚’的价值观来建设城市,建立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也就是生态基础设施。”俞老师所带的一名博士生说,这其实对现代城市建设、项目设计,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追忆】
30多年前的学生找出了老照片浙商证券证交所
“他意外去世真是天妒英才”
王先生是北京林业大学1987级的学生,俞孔坚曾是他的老师,在得知俞孔坚意外去世的消息后,他特意翻出了30多年前俞孔坚带他们去杭州实习时候的照片,“那个阶段俞老师也还是处于继续学习的状态,并且在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后来他也去了国外。我早早就转行了,但是我的很多同班同学继续从事建筑景观设计行业,对他还是很尊敬和佩服的。现在看到这张30多年前的照片,俞老师当时还很年轻,他意外去世真是天妒英才,感觉他还有很多想法和设计没有实现。”
在云南昆明一所大学园林设计专业的研二学生小霍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今年上半年,俞孔坚曾去她所在的学校参加活动,期间曾经和学生们探讨论文,“我当时也把我想在学报上发的论文带给俞老师看了,记忆中那是一个比较轻松的场合,大家聊论文之际还会开开玩笑,但是俞老师看论文很仔细,我参考文献引用的一些问题他都会指出来,他也给我论文的题目调整提出了建议,我后来也使用了俞老师建议的论文题目。”
▲俞孔坚 图据土人设计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俞孔坚获得业内的认可,一个重要因素也因为其此前曾较早提出了“海绵城市”等理念。据土人设计官网介绍,从1997年开始,俞孔坚及其团队就开始将城市水系统作为研究重点,继而用“海绵”概念来比喻自然系统的洪涝调节能力,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而这次俞孔坚坠机遇难,也是因为他为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而出行。
李先生曾经在土人设计工作过多年,1年前刚刚离职。他说,俞孔坚教授平时工作非常努力,几乎每天都是最晚下班的人,而他平时所做的项目也分布在各地,很多项目是在郊区或者乡村,“他很重视建筑景观设计和当地人的关系,所以他不是闷着头做设计,而是每次到了一个地方,都会去和当地的老百姓、村民聊天,问问他们喜欢什么,当地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前期的调研都是很深入的,可以说俞教授是喜欢扎根土地的,他也真的是热爱这个专业。”
【痛惜】
他30多年持续有好项目好作品
“他的意外去世是行业的重大损失”
俞昌斌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景园建筑专业,现在是景观设计机构易亚源境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由于工作关系,他曾经和俞孔坚有过多次接触,他们经常探讨建筑与景观设计的相关话题,过年过节的时候也会发信息问候。
俞昌斌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他看来,俞孔坚在这个行业内是明星一样的存在,“他其实成名也比较早,到现在有近30年了,但是30年来他一直持续地有好的项目作品出来,这是很难的,他的意外去世,可以说是整个行业的损失,这不仅是对于国内来说,甚至可以说是国际建筑与景观设计行业的损失。”
▲2022年10月21日,北京,俞孔坚在办公室接受采访 图据视觉中国
9月26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官网已经变为黑白,但是在网站的醒目位置,依旧是“俞孔坚教授获2023奥伯兰德奖”的内容。文中介绍,两年一度的奥伯兰德奖关注“具有非凡才华、创造力和勇气,富有远见,并完成大量城乡环境建成作品”的设计师。俞孔坚教授表示,他计划将个人所获的奖金全部捐给北京大学,奖励和资助“海绵城市”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适应的“海绵地球”行动。
在俞昌斌看来,除了30年都有好的作品外,俞孔坚在建筑与景观设计上做到了中西方理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俞昌斌说,俞孔坚教授在建筑与景观设计方面有非常成熟且获得了业界认可的理论,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海绵城市”理论,深刻影响着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他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一直都有很成功的项目产出,这也是非常难做到的,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思考,“而他刚好也赶上了国内大发展的时期,很多好的想法也能够真正地落地去实现。”
“俞孔坚依靠自己的作品和影响力,让更多人去了解海绵城市理念,也让更多非专业的人去了解建筑与景观设计。”俞昌斌说,几年前俞孔坚有一本关于景观设计的新书出版。一般来说这种偏学术的书,都会在高校或者专业机构来发布,但是俞孔坚把这个发布会放到了上海市图书馆,所有的普通市民都可以来参加,让大家都能够来理解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不是仅限于学术的小圈子。
俞昌斌回忆说,作为行业领头人,俞孔坚非常善于发现年轻人身上的闪光点,也愿意去帮助有想法的年轻人,“对于他的意外去世,行业内的人都很难过,这是整个行业的一个巨大的损失。”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北京报道
编辑 包程立
审核 王光东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