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师生们屏息凝神鼎牛网,等待着一位特殊嘉宾的到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这是他时隔多年重返母校,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校友座谈,没想到马英九却在演讲中抛出了一个震撼性观点。
面对台下的师生和媒体,这位曾经执政8年的政治人物神情严肃地说道:"目前来看,两岸开战似乎无法避免,但台湾绝不是乌克兰,两岸关系也不同于俄乌关系。"
此话一出,现场一片寂静,随即引发了激烈讨论。
在这场演讲中,马英九不仅批评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给每个台湾人发AK47步枪"的荒谬言论,还痛斥美国一些人士"意图把台湾武器化"的做法。
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对"台湾不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的坚定表态。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说法在岛内甚嚣尘上,成为某些政治势力煽动情绪的工具。
马英九的这番话,无疑给这种论调泼了一盆冷水。
那么,他的判断是否准确?两岸局势又为何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的呢?
马英九的"维持现状"何以种下今日苦果?
要理解马英九为何做出这样的判断,首先得回顾他执政时期的所作所为。
从2008年到2016年,马英九执政的这8年,确实被视为两岸关系的"黄金时期"。
2015年大陆和马英九的会晤,更是成为1949年来的首次。
可以说,马英九执政当时,两岸关系的距离达到了历史最近。
那时的台湾,大陆游客络绎不绝,两岸航班密集通航,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表面上看,一切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然而,繁荣的表象掩盖不了深层次的问题。
马英九推行的"维持现状"政策,看似稳妥,实际上为日后两岸关系的恶化埋下了祸根。
他虽然口头承认"九二共识",但暗地里坚持的仍是国民党那套"一中各表"的解释,即认为"一个中国"指的是"中华民国"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
更致命的是,马英九在处理岛内问题时表现出的软弱无能。
他眼睁睁看着民进党在教育领域推行"去中国化",删减课本中的中国历史内容,培养所谓的"天然独"一代,却没有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
2014年3月,一场改变台湾政治版图的运动爆发了。
当时马英九政府要在"立法院"审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个协议本意是要让两岸经济合作更紧密。
可民进党和一些学生组织却大肆炒作"大陆要来抢台湾人饭碗"的论调。当年3月18日晚上,数百名学生强行冲进"立法院"会议厅,占领议场长达24天,这就是所谓的"太阳花运动"。
面对这种违法占领行为,马英九政府竟然束手无策,既不敢强制清场,也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最终,《服贸协议》被迫搁置,马英九的威信彻底扫地。
这场运动不仅让民进党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红利,更在岛内青年中种下了"反中"的种子。
从那时起,岛内的"反中"情绪被彻底点燃。
民进党趁势而上,不仅赢得了2016年的选举,更是连续执政至今。
如果说马英九的初衷是通过"维持现状"为两岸关系争取时间和空间鼎牛网,那么结果却恰恰相反——他的妥协和退让,为"台独"势力的坐大提供了机会。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反思,马英九才会在2023年的纽约大学演讲中发出"两岸开战无法避免"的感慨。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政治老手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实力对比与地缘现实:台湾为何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乌克兰"?
马英九说台湾不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这个判断基于什么?答案很简单——实力和条件的根本性差异。
先看军事实力。
根据"全球火力网"2025年的最新评估,中国大陆军力排名世界第3,台湾地区仅排名第22。日本《防卫白皮书》更是直接指出:"中国2024财年公布的国防预算换算成美元约为台湾地区的17倍"。
17倍的预算差距,还只是冰山一角。
装备层面的差距更加悬殊。
解放军的歼-20隐身战机、055型万吨大驱、东风系列导弹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而台军的主力装备还停留在上世纪:M60坦克服役超过半个世纪,幻影2000战机早已过时。
更别提台军内部的种种乱象。2024年台军自残人数居高不下,逃兵现象严重,装备事故不断。一支连基本军纪都维持不了的军队,拿什么和解放军对抗?
马英九曾经引用过一个数据,说美国兰德公司做了18次兵推,结果都是中国获胜。
虽然后来被证实这个说法有误,实际执行兵推的是美国国防部而不是兰德公司,但兵推结果的大趋势是没错的——就算美国直接下场,也很难改变台海战争的结局。
从解放军"海峡雷霆-2025A"演习可以看出,大陆的军事策略已从"登陆作战"转向"打封结合"。不需要大规模登陆,仅凭封锁和精确打击,就足以让台湾陷入绝境。
再看地缘政治条件。
乌克兰是联合国承认的主权独立国家,拥有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与多个北约国家接壤,有完整的陆路补给线。这些为乌克兰进行持久抵抗提供了基础。
台湾的情况完全不同。
从法理角度看,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大陆立场,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全世界183个联合国会员国都承认这一点。
从地理条件看,台湾只是个面积3.6万平方公里的海岛,四面环海,没有陆路补给线。
2024年5月"联合利剑-2024B"期间,外籍船长为了避险,拒绝穿越演习海域进港卸货,导致岛内连续三天没有LNG船到港卸货,台湾的天然气储备降低到只有一周。
这还只是演习,真正封锁的后果可想而知。
军事实力对比更是天壤之别。
乌克兰战前有接近25万现役部队,国土纵深辽阔,可以战略防御。台军常备部队不到17万,预备役训练松散,而且台湾没有任何纵深,一旦开战根本没有回旋空间。
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台海冲突不可能像俄乌冲突那样拖成持久战。
按照目前实力对比,战事很可能短时间内结束,台湾连等外援的时间都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马英九说台湾不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不是因为台湾比乌克兰强,而是因为两者面对的情况根本不一样。
美国会为台湾而战吗?华盛顿的算盘远比想象复杂
台军最后的指望是美国的军事干预,但现实远比岛内一些人想象的要复杂。美国的对台政策充满了矛盾和算计,绝不是简单的"保台"承诺。
从战略层面看,美国对台湾的价值判断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台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和半导体产业的经济价值。
但随着台积电等核心企业被迫赴美投资,台湾的经济价值正在被"掏空"。一旦台湾失去了经济利用价值,美国还会为了一个小岛与核大国全面对抗吗?
从军事层面看,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报告指出,美军介入台海需要90天以上才能完成大规模武装力量动员,而按照目前两岸军事实力对比,台军根本撑不了90天。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台海冲突将迫使美军直面解放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损失无疑将是惨重的。
从政治层面看,美国国内对于介入台海冲突的态度并不统一。
虽然国会中有不少"挺台"议员,但真要为台湾承担战争风险,相信大多数美国人都会三思而后行。
毕竟,台湾对普通美国人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地名,为什么要为此付出生命代价?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是伊拉克或阿富汗,而是拥有完整核武库的大国。
一旦冲突升级,后果将不堪设想。美国政治精英再怎么冒险,也不会轻易跨越这条红线。
因此,美国的真实策略很可能是"武装台湾,消耗中国"——通过军售让台湾成为"刺猬",最大程度地消耗解放军的实力,但绝不会亲自下场与中国直接对抗。
这种策略对美国来说是最划算的,但对台湾来说却是灾难性的。
结语
马英九说两岸开战"无法避免",虽然听起来悲观,但却反映了一个政治老手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自2024年5月20日赖清德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两岸关系持续恶化。这位被大陆定性为"台独工作者"的政治人物,上台后不断推出挑衅性政策,使得台海局势日趋紧张。
台湾确实不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但原因不是台湾比乌克兰更强大,而是两者面临的情况根本不同。
乌克兰可以凭借地理优势和西方援助进行持久抵抗,台湾却没有这样的条件。一旦冲突爆发,以目前的军事实力对比,结局几乎没有悬念。
时间不站在"台独"势力一边。每过一天,两岸军事实力差距都在进一步拉大。
如果岛内政治人物还有一丝理智,就应该认清现实,回到"九二共识"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不是继续在危险边缘试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是大势所趋。
现在唯一的问题不是会不会统一,而是以什么方式统一。
和平统一当然是最佳选择,但如果"台独"势力一意孤行,那就只能用其他方式解决问题了。
马英九看到了这个现实,虽然有些晚,但总比那些至今还在做"美国梦"的政客要清醒得多。
对于14亿中华儿女来说,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必须完成,也一定能够完成。
这不是威胁,这是承诺。
参考文献:
《马英九在纽约大学演讲:反对美国有人意图把台湾"武器化"》,中新网,2023年10月18日
《马英九纽约表态:反对部分美国人这个意图!》,新浪军事,2023年10月17日
《2024年台湾军事发展动态》鼎牛网,北京市台办,2025年2月10日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